到目前为止,几乎所有省市都已派出审计小组进驻当地的民政部门及红十字会,对赈灾款物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。组织这样大规模的全程跟踪审计,对审计署来说是个创新(6月2日《法制日报》)。 此次汶川地震所接收到的捐赠款物数额之多,早已创下了历史之最。如何对赈灾款物的流向进行有效监督,确保专款专用,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。这既是确保灾民得到全力救助的需要,更是尊重爱心的具体表现;不仅关系到捐款者的个人感受,更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、凝聚力和向心力,因而马虎不得,大意不得。 以往,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,审计监督常常是“秋后算账”。虽然能对图谋不轨者产生一定的威慑和警示作用,但由于“秋后算账”的滞后性和间接性,其威慑力很有限。而且,“算账”之时,国有或公益物资和财产的流失已经形成。 其实,审计的“秋后算账”类似于司法监督,意欲通过结果来影响过程。然而,此次地震的赈灾款物数额巨大、社会关注度高,仅靠“秋后算账”进行监督,显然有点乏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组织对大规模款物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既是形势所需,更是制度创新。一方面,将救灾与审计融为一体,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效用,确保救灾款物不被挪用和贪污;另一方面,适时监督还能扼杀少数人借赈灾之机浑水摸鱼的念头,从制度上起到保护赈灾工作人员的作用。 在许多时候,作恶者之所以为恶,除却本身具备“恶”的本性的少数人之外,还有些“恶”是在制度漏洞的“怂恿”之下成长起来的——监督措施、监督方式的缺乏,监督力量、监督角色的缺位,让一些人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小利得手,最终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。 因此,于此次抗震救灾而言,有什么样的监督就会有什么样的赈灾秩序。赈灾款物的审计从款物的接收开始,一直到登记、发放、管理等每个细节,审计人员都全程参与。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,得益于好的监督管理机制,赈灾款物会各得其所、物尽其用。而从审计监督的长远来看,从秋后算账到跟踪审计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大进步。 |